关键词:
毛泽东
人民民主
国家思想
摘要:
近代中国现代化起步较晚,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接触对抗中,传统的政治体系逐步崩解,国家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整合国家与社会,构建一个现代国家,对外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西方的入侵在思想上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国家观念,面对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的普力夺社会以及“一盘散沙式”的社会状态,毛泽东对于建立一个怎样的新中国以及怎样建设国家的问题不断进行思考与选择,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指导国家建设,逐步形成自己的建国思想并在革命的进程中随着形势不断演进,由湖南共和国到最终的人民民主专政,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国革命时期的政治建设大部分与其不谋而合或以其为参照。对毛泽东建国思想作历史演进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进程,其思想中所包含的鲜明特点对于现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启示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研究思想发展要用历史的眼光,站在时代背景下分析当时的社会,以及挖掘思想中最根本的理论渊源。所以第一部分分析清末民初军阀割据、社会松散的历史背景,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毛泽东建国思想的根本来源,列宁无产阶级国家理论对于毛泽东革命斗争、政权建设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本土化国家观为毛泽东建国思想提供思想线索。第二部分是毛泽东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对建国思想的指导,叙述青年毛泽东对国家问题的思索,阐述其主要的国家构想——“湖南共和国”的理想与局限,同时梳理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用阶级分析理论分析工人阶级在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农民政权建设问题提出思考。革命道路选择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土地革命时期对苏维埃政权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考。第三部分是毛泽东开始领导革命时期建国思想的转变,为团结抗战力量,策略性地提出“人民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国”的思想,毛泽东对于抗日民主政权的成立与政治体制的建设提出思考,主张以“三三制”原则保障民主集中制下参议会制真正发挥作用,推动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实现。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情况,逐步形成“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系统建国思想,创造性地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系统回答了抗战胜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明确新国家要有新政治、新经济以及新文化三位一体的目标,为中国人民抗战建国指明方向。第四部分,抗战胜利后,毛泽东顺应民心,适时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并阐述民主联合政府的性质和纲领。最后阐述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理论,毛泽东通过明确“人民”概念分析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性质,划分国家基本职能。同时毛泽东详细阐述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克服理解上的片面性,阐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第五部分阐述了毛泽东建国思想蕴含的价值,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