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诗词意象翻译
毛泽东诗词
接受理论
赋比兴
摘要:
近年来诗词翻译十分重视意象研究。但意象翻译研究的切入点大多集中在翻译策略、译者和译本研究、文化对比等方面,存在研究对象脱离文本、研究重点针对性不强、研究意义缺乏可推广性等局限。毛泽东的诗词简洁凝练,气势恢宏,塑造了无数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但是对毛泽东诗词中的意象英译研究却多聚焦于某一特定意象的翻译策略,研究视野也仅停留在意象的字面意义,没有深入地对研究意象进行历史文化溯源和背景探析,忽略了目标读者对译文意象的感知和接受。本研究认为,在诗词意象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关注读者的接受效果,根据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对诗词意象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本研究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引入“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两个核心概念作为理论支撑,分析了接受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应用情况和指导意义。本研究还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作为讨论诗词意象翻译的分类方式,将诗词意象分为场景描述型意象、赞美讽刺型意象和情景交融型意象,在对诗作和意象进行历史文化溯源和背景探析的基础上,从接受理论视角对外文出版社版、赵甄陶版、张纯厚版、辜正坤版、许渊冲版五个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三类意象的英译情况和读者的接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寻找诗词意象翻译规律,探讨诗词意象在三种不同表现手法下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本研究认为,应分别采用直译、归化与直译加注、风韵译的翻译策略对场景描述型意象、赞美讽刺型意象和情景交融型意象进行翻译,以达到满足目标读者期待视野,并通过诗作的召唤结构激发读者创造性释读的目的。本研究将中西方文学手法和理论有机融合,从中国文学表现手法出发探讨诗词意象翻译,并在接受理论框架下评析译文读者对诗词意象翻译的接受效果,提出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为诗词意象翻译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中国经典诗词的翻译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