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革命
毛泽东
“国民”观
“国民”革命思想
摘要:
在中国由传统“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进程中,革新的本能冲动和救亡的时代责任,促使毛泽东在纷杂的社会力量中挖掘潜存于“国民”的巨大革命潜力,逐层深入探索整合“国民”革命力量的模式,“国民”观的话语表达呈现出“国民-民众-阶级”三重脉络的转向和演进。因循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范式,毛泽东深入革命实践,企望将“国民”改造为他所期待的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以最终实现国民自立、民族自决、国家自强的政治目标。由此产生的毛泽东早年“国民”革命思想成为他整个思想历程和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原始图式。清末民初,新旧矛盾交织、新旧制度更迭、新理念新范式纷至沓来,近代知识分子在采补东西之学的基础上,萌发出早期的“国民”观,以权利、义务、平等、自由、独立、尚武等为基本价值要素,以反对专制皇权、超越臣民观念、强调个人意识为主体内容,蕴含国家本位和群体利益至上的双重内涵。但是,在救亡的紧迫性和民族主义的强压下,近代早期“国民”观呈现出“潜隐”“再现”反复交替的态势,终因精英政治无力解决现实问题的窘境,在对传统政治的反思中,进步知识分子选择改造国家的途径回流到对“国民”观的重塑,锻造国民意识的主体也由精英走向了平民。上承近代进步知识分子国民观念的思想启蒙,以对中国社会“四条绳索”负面态势的观察为窗口,下启五四运动中展露出的民众联合的伟力,毛泽东通过对近代知识分子国民观念的扬弃、继承与超越,其早期的“国民”观呈现出从“群”的观念到“民众的大联合”思想、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软性的道德教化到硬性的思想规训三重超越之处,以《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为标志,“国民”观的话语表达也从“国民”转向了“民众的大联合”。毛泽东具体阐述了“国民”的概念、“国民”意识的觉醒和国家改造的一体性、民众的联合的方法,“眼光向下”是毛泽东“国民”观萌芽时期的重要特征。在由思辨层面转入实践领域后,毛泽东先后进行了新村主义和湖南自治运动的尝试,以“地方”整合“国民”的改良道路受挫后,五四运动和工农兵苏维埃社会革命模式启发着他走“自下而上”的阶级斗争道路。在深入各阶层开展具体的革命实践工作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划分的标准、阶级属性和革命态度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些都体现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在探求以“阶级”整合“国民”的改造社会的途径中,明确了“国民”革命的主体、手段和“社会改造”的功用,清晰呈现出“划分阶级标准-分析政治态度-整合革命力量-建构新型社会”的层次递进,其“国民”观也实现了从民众到阶级的跨越式发展。随后,毛泽东积极进行“国民”革命思想的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宣传工作,规训“国民效力”,企望将“国民”改造为他所期待的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革命实践反过来为毛泽东“国民”革命思想提供现实依归,形塑“新国民”途中遇阻,促使他从党的领导、军队思想整风、“国民”革命队伍建设、党内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意识改造四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毛泽东的“国民”革命思想初步完备。大革命前后,毛泽东形成的“国民”革命思想有诸多方面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影响,从中国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形成两维度出发,以“国民”的发现、阶级的发现、“文宣模式”的启蒙和形塑“新国民”的实践为具体承载点,可溯流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和形成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这不仅在毛泽东早年闪耀着思想光辉,也为中国革命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