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央苏区
毛泽东
社会革命
摘要: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社会革命有其深刻的理论源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本文采用史论结合法与文献研究法,将“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革命思想”作为主题,以重要文本、社会调查为方法,分析毛泽东社会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与互动关系,揭示其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社会革命的实践价值。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如下: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其社会革命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后,毛泽东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社会革命实践;同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使得毛泽东关于社会革命的基本思想有了全面试验的场域,在苏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和发展。总体上看,毛泽东的社会革命思想一开始就包涵了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与观念革命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并不是只局限于政治革命、甚至是暴力革命的范围内。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政治革命思想关键在于从专制到民主的权力问题,包括政权组织形式的变更、民众民主意识的教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关注中国农村政治革命状况,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关注中国南方农村社会的政权状况、民众的认知现状、农村基层村社权力的运行状况。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经济革命思想的关键在于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带来的一系列民众经济生活的变革,特别是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确立。在坚持经济建设服务于革命战争的中心任务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得苏区民众的经济生活整体上实现了有地安心、有钱有闲、有粮不慌。通过协调国民经济三种成分的关系,实现守根本、稳人心、促个性的社会经济发展氛围。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观念革命思想关键在于破旧与立新,其中重点在于拓展教育事业的“新路”与培育文艺事业的“新机”。通过挣脱君权、神权、族权、夫权的“四大枷锁”,提高苏区民众的民主意识,培养苏区社会的开放氛围。破旧更是为了立新,即发展教育事业,展现苏区民众的崭新面貌;繁荣文艺事业,开辟苏区民众的全新阵地。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革命思想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进程中,实现了苏区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自大革命以来发生了一系列整体性变革。面对当今社会中歪曲误读社会革命的错误思想,需要予以破除;同时,在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淬炼出的苏区精神为新时代党和人民投身社会革命伟大实践提供革命精神的激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社会革命思想在政治、经济、观念层面实现的理论进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社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经济动力和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