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
逻辑体系
当代启示
摘要:
所谓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它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大幅跃升,并引发了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性和革命性变化。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这场肇始于欧洲的现代化浪潮已然成为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现代化也就成为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实现自身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或迟或早、或主动或被迫地卷入到这一潮流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伊始,中国被迫卷入到西方主导的现代化体系,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遭到了历史性延误,自此实现现代化就成为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夙愿。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践,开辟了一条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即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实现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从而形成了科学完备的现代化思想。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具体的历史情境,指引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具有恒久的历史价值和长远的指导意义,能够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就其生成与演进而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在理论与现实、历史与主体多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并随着国情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变化而不断走向成熟。具体而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以中国贫困落后的发展实际和世界现代化大潮流为时代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来源,以近代中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实践根据,以毛泽东同志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为主体条件。这一思想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产生,经由1921—1949年的萌芽、1949—1956年的初步形成、1956—1966年的成熟、1966—1976年的曲折发展四个阶段最终得以形成。
就其逻辑体系而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主要是围绕着“为何实现现代化”“什么是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现代化”三个向度展开的,清晰地展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其一,毛泽东从中国一穷二白发展实际的国情、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的世情以及实现人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民情三个层面出发,科学回答了中国“为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其二,毛泽东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五个层面出发,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化”的问题。其三,毛泽东从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技术革命和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机结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七个层面出发,科学回答了“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就其鲜明特点而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具有辩证性、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的特征,映射出这一思想生成和发展内在的、一般的规律性认识。这一思想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正确指导、以实事求是为实践基石,在战略谋划上呈现出鲜明的科学性;这一思想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了人民的主体作用,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这一思想坚持整体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全面性和重点性的辩证统一,在思维方法上呈现出鲜明的辩证性;这一思想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要求、着眼于指引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具体实践,在理论品格上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
就其历史地位而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一方面,这一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贡献,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具有深刻的实践贡献,它基于中国国情所构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根本前提,而且也为其他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参考借鉴。
就其当代启示而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中蕴含的具有普适性和一般性意义的观点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和独特优势,对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性意义。进一步讲,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作为理论指引、以发展生产力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人民至上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以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从而坚定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以党的领导保障现代化事业的根本性质、以党的领导确保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以党的领导激发建设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以党的领导凝聚建设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从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领导;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实现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的有机结合,从而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认识现代化事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确看待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曲折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