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
美国
高等学校
图书馆
学科馆员
比较
摘要: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环境与用户信息需求不断改变,我国图书馆界也正在经历着观念的转变、制度与服务上的创新。高校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具有较明显的学科专业分类特征,以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宗旨的高校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和其它类型的图书馆。它的文献收藏应与该校的专业设置相适应,具有明显的学科针对性,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各个学科专业的师生。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引进“学科馆员”概念,由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负责某一学科或少数学科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进行学科馆员服务具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学科馆员服务这一新生事物以一种主动的、专业化的服务方式获得了图书馆,尤其是大学图书馆的广泛关注。学科馆员服务兴起于二战后的美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建立了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我国高校实行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时间还不长,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需要借鉴外国特别是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科馆员服务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必要将中国和美国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吸取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首先在弄清学科馆员的称谓和概念、学科馆员服务产生的时代背景基础上,了解中国和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一些基本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中国和美国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设置情况、职责功能、任职资格、页面建设、管理体制、服务内容等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中国目前实施学科馆员的服务情况来看,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具体体现比如我国高校图书馆设置的学科馆员人数不多;学科馆员职责功能不够突出;我国图书馆员没有资格认证,进入图书馆的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科馆员页面建设粗糙;学科馆员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科馆员开展的服务内容大大少于美国高校的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等等。最后提出了对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实施合理措施的几点建议:学科馆员设置因馆而异、明确学科馆员的职责转变、注重学科馆员的选拔、进行学科馆员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探索新的服务手段、深入院系,加强联系、加强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完善学科馆员的管理体制、建立激励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