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纳米炭
前哨淋巴结
子宫内膜癌
淋巴结转移
摘要:
目的:评估纳米炭作为新型淋巴示踪剂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绘图中的检出率、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分布特征及可能影响检出率的相关因素,探讨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识别SLN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妇科住院,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知情同意并接受纳米炭示踪患者102例,均在全麻后经阴道宫颈注射纳米炭,术中寻找炭染的淋巴结作为SLN并切除,记录其位置。在遵循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的SLN切除原则下,术中切除任何可疑肿大的淋巴结及未显影侧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完成分期手术,所有SLN及NSLN术中及(或)术后送病理检查。应用SPSS26.0数据分析软件统计数据,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患者102例,均完成分期手术,SLN总检出率为61.76%(63/102),双侧检出率为31.37%(32/102),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者经验每积累半年将提高22.64%SLN总检出率。切除SLN计484枚,盆腔SLN 422枚(87.19%),腹主动脉旁SLN 62枚(12.81%)。检测出的SLN主要分布于髂外区(28.1%)、闭孔区(21.9%)及髂总区(19.42%),以及常规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区域外的淋巴结,如宫旁、主韧带区(1.65%)、腹股沟区(1.03%)等。2.在63例纳米炭显影成功的患者中,9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6例患者淋巴结转移仅发生于SLN,1例于未显影侧盆腔检出NSLN转移,1例术前CT检测出淋巴结肿大,另1例双侧盆腔均有显影,但1枚NSLN转移,在遵循SLN切除原则下,敏感度可由66.67%(6/9)提升至88.89%(8/9),阴性预测值提升至98.18%(54/55)。3.按照NCCN指南标准分为高危组(29例)、中高危组(10例)、中危组(39例)及低危组(24例),在遵循SLN切除原则下,分别在各风险亚组中分析SLN的检测价值,根据统计学分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体现出高阴性预测值(95.45%-100%-100%-100%)。4.对可能影响纳米炭显影的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开腹手术、病灶直径≥2cm、深肌层浸润时SLN检出率高,纳入多因素分析发现开腹手术、病灶直径≥2cm可作为提高纳米炭显影率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纳米炭作为示踪剂在子宫内膜癌的前哨淋巴结绘图中,在遵循SLN切除原则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值得推广,且应用于中高风险及高风险子宫内膜癌绘图中也可能有较好的诊断准确性。SLN主要分布于髂外、闭孔、髂总等区域,可检测到常规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区域外的淋巴结(宫旁、主韧带、腹股沟区等),但影响纳米炭显影的相关因素仍需大样本数据进一步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