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前哨淋巴结绘图
纳米炭
亚甲蓝
病理超分期
摘要:
目的:探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两种示踪剂通过宫颈-宫体联合注射进行前哨淋巴结绘图(sentinel lymph node mapping,SLNM)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因早期子宫内膜癌需要行手术治疗的73例患者术中行前哨淋巴结示踪,包括子宫内膜样癌65例,内膜粘液癌2例,癌肉瘤3例,高级别浆液性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术后病理证实,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共有高分化24例,中分化35例,低分化14例。按照欧洲肿瘤医学会议(ESMO)及日本妇科肿瘤协会(JSGO)对纳入研究的73例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共计56例低危患者及17例中高危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示踪剂注射部位不同分为三组:(1)宫颈注射组(25例):采用纳米炭1m L于宫颈3点和9点注射;(2)宫体注射组(21例):通过盆腔核磁检查确定病灶部位,采用亚甲蓝4m L于病灶所在的宫体浆肌层分2点注射。(3)联合注射组(27例):宫颈注射纳米炭联合宫体注射亚甲蓝进行前哨淋巴结显影。所有的患者均行腹腔镜分期手术,建立气腹后分别进行宫颈和(或)宫体的示踪剂注射,注射30分钟内在腹腔镜直视下识别出显影的前哨淋巴结、并记录前哨淋巴结显影的部位及数量。将所有显影的前哨淋巴结切除并行冰冻病理检查,无论前哨淋巴结冰冻结果是否阳性都进一步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将其余标本送检常规病理检查,对术中标记最先显影的且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SLN行HE染色和AE1/AE3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超分期的检测。对各组患者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总检出率、双侧盆腔检出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SLN分布部位等指标进行计算和对比。结果:(1)本研究三组患者SLN总检出率为87.67%(64/73),双侧盆腔检出率为67.12%(49/73)。其中,联合注射组SLN总检出率及双侧盆腔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6.30%(26/27)和77.78%(21/27);其次为宫颈注射组,分别为92.00%(23/25)和76.00%(19/25);宫体注射组最低,分别为71.43%(15/21)和42.86%(9/21),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主动脉旁SLN的总检出率为49.32%(36/73),其中联合注射组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最高66.67%(18/27),其次为宫体注射组52.38%(11/21),宫颈注射组仅为28%(7/25),明显低于其它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其中8例SLN阳性,1例假阴性,灵敏度为88.89%(8/9),阴性预测值为98.46%(64/65)。其中,宫颈注射和联合注射组的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宫体注射组中1例患者SLN假阴性,灵敏度为66.67%(2/3),阴性预测值94.74%(18/19)。(4)56例低危患者中,仅1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1.79%,SLN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7例中高危患者中,8例淋巴结阳性,其中1例SLN假阴性,灵敏度为87.5%(7/8),阴性预测值90%(9/10)。中高危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7.06%(8/17),其中孤立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发生率11.76%(2/17)。(5)本研究共检出SLN 459枚,其中显影最多的部位为髂外33.55%(154/459),其次为闭孔25.05%(115/459)、腹主动脉旁19.61%(90/459)、髂总11.98%(55/459)和骶前9.80%(45/459)。宫颈注射组最常见部位为髂外35.50%(60/169),其次为闭孔29.59%(50/169);宫体注射组最常见为腹主动脉旁27.31%(26/95),其次为闭孔25.26%(24/95);联合注射组最常见为髂外36.92%(72/195),其次为腹主动脉旁22.05%(43/195)。(6)本研究共64例患者术后前哨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将术中标记的最先显影的前哨淋巴结送检病理超分期检查示,有7.81%(5/64)患者前哨淋巴结检测出肿瘤微转移,其中中高危患者3例,低危患者2例。结论:1)前哨淋巴结示踪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以作为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替代方案。2)宫颈-宫体联合注射示踪剂可以进一步提高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有效避免腹主动脉旁阳性淋巴结的漏检,尤其对于高危患者或肿瘤累及宫底者可考虑使用。3)病理超分期技术能够检测出常规病理检测不出的肿瘤细胞的微转移或孤立肿瘤细胞,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