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学绘图
空间研究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菲利普·迪克
摘要:
在这个空间性显著增强的时代,人类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正因空间的凸显发生改变。就当前的文学研究而言,一方面,关注文字叙述功能的叙事学迎来了后经典复兴阶段,验证了罗兰·巴特所说的“叙事有着近乎无穷无尽的形式”,绝不局限于口头语言与书面文字;另一方面,“空间转向”增强了文学研究中空间与地方的重要性,文学中描绘的众多空间类型与地方类型则使得文学研究的边界不断延伸至地理、地图、历史、政治等学科领域,甚至触及到现代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绘等技术领域。美国文学空间研究的专家罗伯特·塔利就这些时代的症状提出了“文学绘图”理论,这一概念与理解世界的各种方式有关,更重要的是,它与叙事有着紧密的联系。塔利认为绘图的必要性来源于现代性大背景下人类的生存焦虑与精神迷失,人类陷入迷失方向的恐惧状态,个体在世界坐标中的定位被巨大的流动性冲击,因而迫切地寻求定位,重新确定自身与其他主体及客观现实的位置关系。文学绘图能够在存在层面帮助处在空间焦虑中的主体定位自身,并帮助主体认识其所在的空间,以及认识自身的存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菲利普·迪克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作品,仅是这个极具赛博风格的名字就引起了人们的无数好奇。小说情节紧凑,讲述的是小说主人公仿生人赏金猎人里克·德卡德在一天内的追杀六个仿生人的遭遇。菲利普·迪克独具匠心的写作方式,总是让读者在意犹未尽中继续遐想故事结局的更多可能性。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方式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进行文学绘图学视角的研究,探究该小说的文学绘图过程、绘图结果、绘图策略及绘图隐喻。本文既关注叙事绘图及空间建构,又注重对文学绘图的隐喻解读。一方面挖掘空间建构中复杂的地理情况、空间信息、人物关系及人物活动轨迹,另一方面探究作者作为绘图者的绘图计划及其绘图目的。本文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对菲利普·迪克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进行简要介绍并梳理关于作家与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然后就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及具体内容进行说明,并对本文的研究视角文学绘图理论进行详细阐释。第二章从文学绘图的理论核心入手,即文学绘图是文学空间研究与叙事学的重叠地带,解析《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文学空间描绘及叙事绘图,从文本细读中归纳整理作者在叙事中进行的“地理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的建构。第三章具体分析叙事如何表征空间、如何形成绘图。本章深入解读作者菲利普·迪克的绘图计划,并结合罗伯特·塔利的冒险绘图模型,将小说主人公同样纳入绘图计划之中。第四章结合文学绘图的隐喻功能,从写作层面、内容表征层面及现代性特征出发,主要借助法兰克福学派理论进行文学绘图隐喻解读,挖掘《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文学绘图计划中隐含的对于国家身份的隐喻、对于主体性危机的反思及对于技术理性的批判。此外,本章结合菲利普·迪克的个人生活经历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对小说的故事设定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对照。第五章结论部分回顾菲利普·迪克关于《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绘图计划,指出作者通过叙事进行空间书写,并通过空间书写补足绘图计划。最后,本文就文学绘图和科幻文学研究前景进行展望,相信二者的联结,将为我们绘制现状和反思当下提供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