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纳米炭
前哨淋巴结
子宫内膜癌
摘要:
目的:使用纳米炭混悬液(carbon nanoparticles,CNP)作为识别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示踪剂,评估其在遵循SLN切除原则情况下的检出率、敏感性、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SLN分布特征及检出率的影响因素,探讨CNP在子宫内膜癌中识别SLN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样本与方法:本研究纳入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医院于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术前均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手术明确诊断,术中于宫颈3、6、9、12点注射纳米炭悬混夜,最先黑染的淋巴结即为SLN,术中切除任何可疑的肿大淋巴结,随后完成子宫内膜癌分期术,所有淋巴结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病理检查。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年龄32-59岁,平均56.18±8.03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98±3.89kg/m2,均行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4年标准进行分期,其中IA期39例(78%),IB期5例(10%),II期2例(4%),IIIC1期2例(4%),IIIC2期1例(2%),IVB期1例(2%)。组织学类型分类:子宫内膜样癌42例(84%),其中G1级12例(24%),G2级21例(2%)G3级9例(18%)。浆液性癌8例(16%),癌肉瘤1例(2%),透明细胞癌1例(2%),神经内分泌癌1例(2%)。50例患者中,39例至少检测到1枚SLN,检出率为78%(39/50)。单侧显影22(44%)例,其中1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显影,双侧显影17(34%)例,其中2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显影,1例骶前淋巴结显影。仅行SLN活检敏感性为75%(3/4),假阴性率为25%(1/4),阴性预测值为97.2%(35/36)。若遵循SLN切除的原则,假阴性率降至20%(1/5),敏感性升至80%,阴性预测值为97.8%(44/45),将SLN与盆腹腔淋巴结状态进行比较,kappa值为0.878,p<0.05。显影时间为12-20分钟,中位显影时间15分钟。共切除SLN183枚,髂外淋巴结最为多见共83枚(45.4%),其余依次为髂内(21.3%)、闭孔(13.7%)、腹主动脉旁(11.5%)、髂总(4.915)、宫旁(2.73%)及骶前淋巴结(0.54%)。检出率与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学分级、LVSI与否及肌层浸润深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高风险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检出率为76.2%(16/21),遵循SLN切除的原则的情况下,敏感性为80%(4/5),NPV为94.1%(16/17)。kappa值为0.859,P<0.05。结论:纳米炭混悬液作为示踪剂,在子宫内膜癌SLN绘图中能较为可靠的预测盆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遵循SLN切除原则可提高SLN绘图的敏感性,降低假阴性预测值。纳米炭混悬液应用于高风险子宫内膜癌中也可能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