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双一流”
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
摘要:
随着信息社会和数字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人才自主培养的高度重视,作为人才培养重镇的高校,越发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高校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责任。对于个体来说,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信息素养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相关,符合“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是高校图书馆负责开展的一项基本任务,更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信息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新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探究性科学精神、知识创新精神、批判思维、理性思维、知识构建、数据处理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正从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向着“数据素养”“元素养”和“创新素养”拓展。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有待提升,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转型变革势在必行。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信息素养及其相关概念,介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形式和特点,并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以及信息行为模型,作为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主要利用网络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及需求进行调研。从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以及信息道德六大角度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水平,从信息素养教育接受情况、学习或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培训课程的内容需求以及学生希望的开展形式等方面了解学生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上表现良好,但是在信息利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等实际应用技能方面还需加强。网络调研结果表明,各高校图书馆目前主要通过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新媒体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拓展三个方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教学资源平台、品牌栏目、创新素养以及数据素养方面具有可供借鉴参考的特色做法,但同样存在普遍问题。基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现状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和实际需求两个角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建设性的对策:线上线下教育优势互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构建成效评价体系,量化评估教学效果;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丰富学习资源;拓展数据素养教育内容,拓宽数据开发应用场景。以期推动上海市“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