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健康信息素养
教育内容体系
健康信息素养教育
摘要: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筑成的数字化信息空间,已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是通往健康的必经之路,健康信息数字化趋势对公众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半数以上的居民尚未具备基本的健康信息素养,全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仍需继续提升。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将成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关键路径,公共图书馆面向公众提供健康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其作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的社会职责和义务,还将有效弥补用户恐惧就医、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较低等不足。据现有文献资料显示,我国已有许多公共图书馆开展了丰富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但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和内容多以碎片化教育形式呈现,缺乏规范化组织。因此,有必要系统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现状,并进一步从系统视域最优整合角度出发,构建系统性的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为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
首先,梳理相关文献。界定健康信息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概念范畴,并以此为基础,回顾国内外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健康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研究进展,明确当前研究现状及研究重点。继而梳理系统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主客体理论、知信行理论等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了解当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情况。从国内各省一级图书馆名单中抽取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威海市图书馆等50个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图书馆作为网络调研对象。获取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相关资料进行文本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研究发现国内公共图书馆在提供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在教育者类型方面,除图书馆馆员外,还多与医院、卫计委等专业机构展开合作,教育活动类型以线下讲座,线上视频课程为主。不过当前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实践状况在丰富性和深入性方面尚存在不足和挑战,教育内容普遍以心理健康、保健饮食、安全急救等健康医学知识科普为主,而相对缺乏健康信息知识、健康信息获取等相关教育内容。
再次,分别从教育主体视角和教育客体视角为切入点,分析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要素。基于教育主体视角的研究数据来源包括50所国内公共图书馆已开展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国外典型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案例、为教育活动落地提供指导方向的国内外健康信息素养相关政策文件;基于教育客体视角的研究数据来源则是围绕健康信息行为进行的用户访谈。在搜集健康信息素养相关政策、实践项目、教育对象需求等资料的分析基础上,析取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包含健康信息重要性意识、健康信息需求认识、健康信息识别与理解、合理用药、健康信息广告判断、健康信息分享等通识性内容要素。此外,根据访谈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受访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基本信息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他们对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上,展现了特定群体的代表性需求差异特征。
最后,归纳梳理前文析取得到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要素,基于教育目标、教育原则、设计依据构建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本研究所构建的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内容体系共包含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客体三部分,其中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模块层、核心内容要素层、项目情景差异层共三个层次。教育模块层次包括意识培养、健康信息知识与技能、健康信息行为、健康医学知识、道德与安全要求共5个教育模块。核心内容要素层包括这五个模块层所对应的具体教育内容,共35个内容要素。项目情景差异层强调本研究所构建的普适性通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可根据主要教育活动参与用户群体的年龄、性别、身体情况等进行适应性调整。进而基于本研究构建的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中各教育模块的关系,提出了阶段式教育方式和项目式教育方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