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改革开放
教育发展
摘要:
信息素养是人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资质,信息素养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接纳,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优先项目。我国现代信息素养教育虽然正式确立于改革开放以后,但对于文献序化与利用能力的教育实践早已有之。近代图书馆学、目录学教育,在民国政府、高校以及图书馆学人的共同擘画下,中西理论结合,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图书馆专业管理、服务人才。图书馆亦通过开展各类读者阅读辅导活动,企图开启民智,实现文化救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图书馆与高等教育事业重获“新生”,读者阅读辅导工作、文献检索教育等均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政策的反复,使这些蕴含文献素养教育精神的活动曲折发展,失去了应有的连续性。
改革开放后,在“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在1978年至1992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素养教育、高校文献素养教育、图书馆读者素养教育纷纷开启,它们主要通过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文献检索课程、读者专业服务等活动,为不同群体传授计算机技术与文献利用知识。但由于信息素养教育核心理论的缺失,该时期这些教育活动在地位、规范与概念形成上,均未获得较大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素质教育理念、知识经济形态与教育信息化战略为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在1992年至2002年,信息素养教育、终身教育理论被广泛引入,并开始初步影响国家教育政策的设计与执行。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也在该阶段愈发显著,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全面普及,并逐渐转向更为综合性的信息技术教育,高校计算机检索课程成为文献检索教育的新趋势,读者教育也转向更具专业性、广泛性的用户信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不同形态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始走向同一,教育地位、内容在世纪之交也有了整体性提升。
进入新世纪,教育信息化成效初显,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逐渐确立,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公平政策推进,都为信息素养教育实现变革提供了新机遇。在2002年至2012年,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的突破性研究,加快了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标准的独立探索进度。教育实践也深受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专门性课程标准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都促使信息技术教育走向内涵式变革,高校文献检索课程在专业性理论的引导下,开始朝着信息检索教育、网络检索教育转变,受益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通过参与各项文化服务工程,进入到更加广阔的公众信息素养教育中来。从整体上看,该时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在各个层面的教育活动中均得到了全面性贯彻,对不同群体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成为教育部门与社会的共识。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诱发了教育范式的变革,在数字赋能下,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开始进入深化发展期。在2012年至2023年,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元素养”,其理论开始朝着多元性、创新性的方向发展,并影响着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深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注入了新的课程价值观与新技术模块,目的在于培养数字时代合格的中国公民。高校信息检索教育开始尝试新的路径,比如利用MOOC平台、嵌入式教育的方式,为更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机会。在全民性的数字素养教育行动中,多元性主体不断参与到各种项目建设中来,力图关照更多社会群体。发展至该阶段,具有本土化特质的信息素养教育,协同其他素养理念,共同致力于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水平,以求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福利。
历史地看,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不断进行着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成就,做出了贡献。一方面,这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与社会公众的接纳,为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创造了一个健康的外部运行环境。另一方面,来自教育内部的推动之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技术、理论、价值观等关键性教育因素的变化,亦会诱发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变革。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特征、成就与局限,可以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镜鉴。目前我国已开启数字社会建设,重视数字公民教育,关注技术性、反思性、全球性教育内容的注入,可增进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与公共理性,为我国建设数字强国、参与国际事务治理提供人才、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