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都市文学
上海都市文化
新感觉派小说
现代主义
摘要: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值得骄傲的,她是一个国际大都会,一个现代文化的传奇,一个与传统中国截然不同的“东方巴黎”。她孕育了现代主义的萌发与发展,也追随着世界文学潮流引入了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式,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嬗变与发展,这一切,恰好符合“新感觉派”作家对于都市复杂情感的表达。中国“新感觉派”活跃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文坛,它运用独特的审美视角与瞬间感觉来描绘都市生活,审美重心是直接展现都市景观,挖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它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以及借鉴欧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先锋性的语言展示现代美感,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领域,改变了以往传统小说的艺术模式,也提升了现代小说的现代性品格,是中国文坛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文学是人学”这个观点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褪色。“人”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什么题材的作品都要以关注人性为旨归。文学是需要透过现象去寻找人性上的根源,挖掘出人性的本质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不朽之作。其中,都市是人性表演的上佳舞台,都市和文学的关系从中国城市化进程初始时期就有了。八十年代以来,都市题材的小说再次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学术热点,其中对海派小说的研究最为典型。继严家炎先生关于新感觉派小说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李欧梵先生、吴辉福先生都有不凡的建树,在他们三位的身后更是尾随着众多的追随者,每年在这个课题上的论文都不在少数。本论文是一篇独立的新感觉派小说专论,主要梳理中国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形成的文化语境,阐述其文学史意义,并对他们小说作品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新感觉派的时代特色。分别论述了日本新感觉派以及当时的都市文化语境对中国新感觉派的影响,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品格;第二章着重论述新感觉派的都市特色。从新感觉派的三个主要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的小说具体分析其不同的创作风格,分别阐述女性与新感觉派、都市与新感觉派、传统与新感觉派的独特关系;第三章详尽分析新感觉派的审美特色。分别从审美形态、主题内容、表现形态等方面阐释新感觉派小说写作的内在意义;结语对本论文内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肯定了新感觉派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与发展,并引出对当下中国都市现象的思考。我将侧重解释分析文学与都市的精神根源问题,如何解释好这个问题,是论文的难点,除了对“新感觉派”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外,我还将进一步深入到“都市与人”的本质,用作品反射出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眼中不同的都市景观,从而最终回到“文学是人学”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