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初中阶段
文学作品
鉴赏能力
摘要:
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鉴赏能力则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当今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极为欠缺,具体表现为:不喜欢读书、读不懂。这些情况的产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成为了一个亟须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和对人教版教材的分析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教材依据学生阅读心理的发展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如:七年级侧重于对常识、内容、方法的积累,着力于审美理解能力的提高。八年级侧重于人文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鉴赏方法,着力于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简单审美评价能力的发展。九年级侧重于学生主体的参与与经验的介入,通过探析文本背后的丰富信息、表达练习与评价,着力于学生初步审美评价能力的形成。实现这三个阶段的鉴赏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尽管人教版教材为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客观条件,但事实上学生的鉴赏能力并没得到有效的提高,问题何在?又该如何解决呢?这些问题将成为此篇学术论文的探究对象。笔者对成都市华西中学初中阶段学生的文学鉴赏情况进行了逐一问卷调查并对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该校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的主要问题为:阅读功利化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缺少正确的方法与技能指导。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笔者从语文课堂教学、鉴赏技能与方法训练、课外阅读指导三个方面进行培养策略的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提出了:“激发兴趣,走进阅读”、“创设情境,审美感悟”、“勤思细品,审美内化”、“尊重个性,审美再造”四种策略;在鉴赏技能与方法训练方面提出了:“注重原理呈现与比较分析,积累掌握鉴赏知识”、“注重写作训练,内化鉴赏知识为鉴赏能力”两种策略;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提出了:“合理利用自读课本与名著导读,扩大学生阅读空间”与“教师正确引导,培养阅读动力”两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