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亦舒女郎
女性主义
子君
严肃主题
都市文学
摘要:
亦舒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①之一。她的言情小说代表着香港文坛的重要成就。在上世纪60年代亦舒已经在香港走红,90年代中国大陆的经济和文化逐渐开放与繁荣,她的作品被介绍到大陆来。随着互联网兴起,借助于网络的广泛传播,在大陆更是掀起了亦舒小说热。其众多作品塑造的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儿代读者的婚姻爱情观和对生活的看法。随着都市化的进程加速、中产阶级阶层扩大、大城市白领女性增多,读者们在亦舒的小说中得到了情感世界的共鸣。亦舒小说包含了她对自身性别的深刻反思。通过她的小说,我们可以全面地透视都市大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境遇。亦舒小说是女作家的作品,小说人物集中为女性,小说的受众群体也基本是女性,被称为“白领女性教科书”。这样的文本已经天生进入女性主义的讨论范畴。因此本文主要用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亦舒小说中的人物。女作家的身份使亦舒对现代香港女性的生存状况异常关注。世纪末的子君们生活背景在香港,她们各以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着,有明确的婚恋观和人生观。尽管小说所处的时代语境和都市语境都昭示着女性生存选择的多元化,然而亦舒的文学创作中还是相对倾向于塑造一种特定的价值观。亦舒一生致力于追求物质的独立丰富和精神的独立清醒。她在作品中经常会带入自我的生存体验,可以说她就是小说中玲琅满目的女性“元形象”。她所欣赏的女性也大多表现出相似的性格特质:理智清醒、自立自强。这也从五四子君与现代子君在面临同样的生存困境时做出的不同选择中体现出来。《我的前半生》是亦舒对鲁迅的《伤逝》的现代化演绎。亦舒对涓生和子君故事的改写,就是想深入探讨当同样面临被抛弃的命运时,五四时期的子君和世纪末的子君的不同人生际遇。相比于前者渐渐萎顿直到死亡,现代子君则在离婚后谋求物质独立,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找到了新的爱情。如果说五四子君的悲剧源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独立意识的缺乏和对不平衡的性别秩序天然的服从,那么世纪末女性的终于能够挑战传统的男性中心话语权。女性的自我不再为男性所赋予,她们能够建构起独立的主体意识。现代女性所处的整体语境也更优,她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且女性同伴的精神支持也助她很快渡过难关。亦舒的女性书写推进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她的独特的“亦舒女郎”也成为了她的文化名片。她对男女形象的书写实际上已经解构了男权中心主义的范式。这反映在她在现代社会中对女性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忧虑,也反映在她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性别价值考量。另外,她把言情小说上升到了严肃文学主题的层面来探讨。她的小说不仅剖析爱情,也在对人生的透视、人物塑造以及语言行文方面,具有强烈的现代色彩。这比市面上为读者制造爱情神话的流行小说显然要严肃深刻的多。最后,她的香港都市文学书写独具魅力。观亦舒小说犹如观香港都市“浮世绘”。亦舒成长在香港,有着地道的香港内核。亦舒小说中描写的都市职场白领女性的生活状态,在大陆也才兴起不久。读亦舒小说对大陆读者来说是具有前瞻性和借鉴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