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侦探小说
城市文化
程小青
摘要:
中国侦探小说是受西方侦探小说影响而产生的,经过了译介到模仿,再到创作的过程。清末民初作家在模仿中逐渐掌握了这种小说样式,对新技术的探索和不断的实践,使得侦探小说的创作不断成熟。无论是叙事视角、时间结构的安排,还是悬疑情节的设计和知识观念的容纳,都让人眼前一亮。“东方福尔摩斯”“东方亚森罗平”“中国本土侦探小说”等自我命名,表明中国侦探小说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确认,许多作家形成自己的创作路数和风格,如赵苕狂的“胡闲探案”、张碧梧的“家庭侦探宋悟奇”、陆澹安的“李飞探案”、俞天愤的“蝶飞探案”、张无铮的“徐常云探案”、姚赓夔的“鲍尔文探案”等系列作品,皆各有特色。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程小青的“霍桑探案”,以及孙了红模仿“亚森罗苹奇案”而创作的“侠盗鲁平”。在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系列作品中,作者塑造了合理公正的侦探形象,机智灵敏,工作态度严谨,大力倡导现代文明;孙了红的“侠盗鲁平”系列作品看似呈现的是玩世不恭的叛逆者形象,他游走在法律边缘,但维护了传统的道德和正义,以补救社会的不公。然而,侦探小说的这种观念和风格并没有延续下去。随着五四对“人的觉醒”的呼唤,个人主义淹没了晚清基于救亡和天下大同观念的宏大叙事,侦探小说被五四新文学的光芒所遮蔽。侦探小说是一种适应市场的文学类型,但并不意味着缺乏时代精神价值,以往把侦探小说归于通俗文学,掩盖了其时代价值。事实上,一些优秀的侦探小说作家,他们的作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对社会正义的表达既能因时而变,又有着地方性的意识,在追求文学的娱乐性的同时,亦不忘作出严肃的思考。程小青所塑造的私人侦探霍桑便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私家侦探霍桑形象传达出多重现代观念,如现代思维方式、科学理性、法治观念等。程小青在创作中精心选择刑事案件,为大众发声,探索社会整治的民间表达方式,表达对法治与道德困境的反思,并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对传统儒家的道德人格主义进行强调。在他的小说中,侦查技术也与当时的司法水平相一致,犯罪与刑罚在作品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这就提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侦探小说的历史价值。本文选取五四时期这一时段,考察代表性作家的创作,探究侦探小说之“新”,打破以往对侦探小说的成见,证明其可以作为“新文学”的一种样态。本文从新文学的角度研究五四时期的侦探小说,从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城市文化等方面,阐释侦探小说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品性,认为原本被视为“通俗文学”的侦探小说,可以纳入新文学的范畴。本文首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侦探小说的发展概况以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然后详细阐述五四侦探小说的科学意识、平民意识、悲剧意识、官民冲突故事与妇女解放主张等。重点考察城市里的侦探小说,从十里洋场的文化语境、市民的生活形态、城市犯罪故事与现代司法构建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最后从侦探小说的人物模式化、都市意象不完整以及传播接受问题等方面阐述五四侦探小说的缺陷与不足,辨析侦探小说不被看作新文学的原因。从城市的角度来看,现代侦探小说是通俗文学的一种,但它不仅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它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案件的侦破,实际上,它以案件与侦探为切入口,深入到了城市文化的内部。五四侦探小说虽然弥漫着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但通过对城市社会现象的书写,展现了复杂的社会风貌。作为侦探需要确认凶手,侦探小说的叙事由此穿梭在繁华的城市空间和社会各阶层,展现了城市与人的关系。总之,侦探小说是由翻译小说和新小说运动共同锻造的新文学类型,是带有娱乐导向的现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