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徐则臣
城市文学
空间性
时间性
摘要:
本文共包含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及参考文献。绪论交代选题背景及意义,对既有的徐则臣创作研究及城市文学相关研究作简要的梳理与评述,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从空间角度切入徐则臣的城市写作。徐则臣对城市空间的表现并非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简单复刻,他的城市书写中存在着彼此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多种空间类型,体现出作家书写城市的独特视角。作家聚焦城市边缘,发掘普遍存在于城市日常生活的空间意象,构建起具有底层平民色彩的北京城市想象;作家探讨使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各种空间意象及其中内蕴的多重意涵,讨论中心地位对北京人的影响,尝试提出新的理解北京的方法;最后,徐则臣将城市同时视为问题与方法,既剖析城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又在城市的内生逻辑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精神之旅将城市上升为一个审美空间。由此,徐则臣构建了多样化的城市叙事地图,也彰显出城市写作的当代性所在。
第二章从时间角度讨论徐则臣的城市创作。作家塑造了城市中不同的群体形象,进而构建出城市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面貌。边缘人群是作家观察城市的当下的窗口,现代时间观念支配下的人在都市中时刻面对着悖谬性的生存悲剧,通过展现他们的精神困境,作家完成了对城市的反思与批判,并赋予城市悲剧性的审美意义。儿童象征城市的未来,他们是城市中健全人的后代,指示出未来尺度上作家理想的都市面貌,并为都市人提供了救赎的途径,引导着人们思索都市生活的更多可能。知识分子回忆城市的过去,通过整理共同的时代记忆、抒发普遍存在的怀乡情绪、寻获精神导师等方法,徐则臣探索出人物在城市中得到精神安妥的途径,展望了城市人理想的生存状态。借助对城市时间的切分与重构,徐则臣提炼出社会转型期属于城市的群体性经验,扩展了城市文学的表达空间。
第三章考察徐则臣城市书写的生成机制。第一节讨论日常经验、学院教育、职业身份等多重经验对徐则臣的城市书写构成了何种整体性的影响。多重经验培育了徐则臣的城市意识,让作家能够以内在而又旁观的视角观察城市,凸显出城市本体性的文学和文化意义。第二节讨论徐则臣书写城市时对小说形式的探索,通过有意地使用各种写作技巧,徐则臣寻找到了与城市文明相适应的表达形式,构建起自己的城市诗学。多线叙事、多文体叙事不仅赋予了小说空间感,还使得不同文体之间形成了互文的张力;虚实结合的手法帮助作家弥合了“现实北京”与“传奇花街”之间的裂缝,将历史有效地嵌入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拓展了城市经验的表达路径。第三节主要讨论徐则臣城市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创作的类型化倾向与对叙述声音的把控不足,这损害了小说文本的艺术价值,也为其余的城市作家提供了借鉴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