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贾平凹
寻根文学
城市文学
后现代乡土文学
摘要:
本文从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四十年的关系出发,以文本解读、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写作互动的视角,选择贾平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商州初录》、《浮躁》、《废都》及《秦腔》进行研究,试图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在“寻根文学”的视域下,讨论文学史叙述与贾平凹自我认同之间的错位和联系,说明“寻根文学”不能涵盖他的创作。二是围绕关于《废都》是否是“城市文学”的争论,讨论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在贾平凹作品评价中的影响。三是围绕《秦腔》的争鸣,讨论后现代乡土文学写作的问题。本文认为,贾平凹既与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密切相关,又以其古典文脉呈现出反现代性写作的倾向,为中国当代小说书写留下了特殊的经验。他坚持民族化写作,但在思想深度上距离世界文学经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绪论部分阐述贾平凹与当代文学思潮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在“历史化”和“经典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理清了“历史化”与“经典化”研究的途径,即寻根文本的追认、城市书写中的反现代性和后现代语境下的乡土写作。第二部分在“寻根文学”的视域中探讨文学史的认定与贾平凹自我认知之间的张力。文章采用文学史实追溯法,梳理了“商州”系列小说如何在批评家的追认中被纳入到“寻根文学”的文学史界定中,阐述了贾平凹的民族文学追求与寻根文学在“传统文化”意义上将之吸纳的错位。提出批评界扩大了理论外延,而贾平凹自80年代初就确立了民族文学的写作目标,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能够在不同时期保持自己的文学个性,不盲从文学潮流。第三部分围绕《废都》是否是“城市文学”的争论阐述现代性评价视域的偏狭。通过文献研读和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废都》这部接续古典文脉的城市小说与现代性评价标准之间产生矛盾。提出文学研究应该规避文学“现代性”评价的偏狭,敞开文学评价视域。第四部分围绕《秦腔》的争鸣,讨论后现代乡土文学写作的问题。在文献梳理中,我们发现《秦腔》满足了文学界对后现代乡土文学的期待和本土文学创作的呼唤。因此,后现代乡土文学不会消亡,它在文学当代性、本土性和经典性上对乡土作家提出了挑战。结语部分阐明了贾平凹既以其对时代和文学趋势的把握立于文学潮流内,又因其古典文脉渊源与追求“现代性”的现当代文学主潮相龃龉。具有文人气质的贾平凹四十年来坚持民族化写作,但在思想深度上陷入困境,难以望世界文学经典之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