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加藤幸子
北京空间
北京体验
文学创作
摘要:
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拥有三千多年的丰富文化和历史底蕴,是一座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古都之城。曾经各国的游客亦或是知识分子来到北京,被北京的历史所感染,从而创作了北京题材的诗歌,游记,小说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这其中也包含了日本知识分子创作的北京题材的文学作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才五岁半的加藤幸子全家移居北京,根据战时和战后的体验,创作了1983年获得芥川奖的第一部北京题材的日本小说《梦墙》。此后,又创作了包括《北京海棠的街》《长江》在内的两部相关系列的作品。本文以加藤幸子创作的北京题材的日本小说《北京海棠的街》、《梦墙》、《长江》为中心,根据文本分析方法和空间理论,研究战时和战后的北京空间对加藤幸子的影响,据此考察加藤幸子的北京体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序章详细叙述了研究动机和问题提出、先行研究和问题点、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在第一章中,通过部分文献史料分析加藤幸子当时生活的北京都市空间,并总结介绍加藤幸子的生平和北京经历。第二章以《北京海棠的街》为中心进行论述。主要考察在战时,加藤幸子亲身经历的“国民学校”空间和驻屯地空间;以及日本兵无情伤害北京民众的胡同空间,解读此时的北京,对加藤幸子来说是不愿回忆充满痛苦的体验空间。最后,阐明《北京海棠的街》的特点和局限性。第三章以芥川奖作品《梦墙》为中心进行论述。战争期间,加藤幸子向中国车夫投掷石块的事件在战后,像噩梦一样腐蚀加藤幸子的心灵。而且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中国少年午寅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笔者通过考察这样的北京空间,解读此时的北京,对加藤幸子来说是充满矛盾的体验空间。最后,阐明《梦墙》的特点和局限性。第四章以《长江》为中心进行论述。《长江》是加藤幸子创作的最后一部中国小说的集大成作,讲述了其与中国少年福之间建立友谊的故事。首先,笔者考察富有魅力的北京自然空间;其次考察战后与少年时代友人福重逢的现代北京空间,解读此时的北京,对加藤幸子来说是一个幸福的体验空间。最后,阐明《长江》的特点和局限性。第五章,探究加藤幸子的反战思想的源泉与北京体验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北京体验对加藤幸子文学创作的影响。在结尾部分,对本文进行整体总结,提出本文的不足和今后的课题。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了加藤幸子的北京体验和北京空间的关系,但加藤幸子的北京题材文学和日本知识分子书写的北京题材文学的不同尚未详细阐明,因此今后,笔者会将其作为课题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