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比较文学
1990年代后
城市诗歌
城市景观
城市人群
城市精神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崛起并成为最重要的文学景观。作为城市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诗歌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城市诗歌的不断涌现,对城市诗歌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初期多为相关概念的研究探讨,90年代后随着西方城市诗歌理论的引入,城市诗歌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态势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论文将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城市诗歌文本为基础,借鉴西方多学科城市研究理论,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中分析这一时期城市诗歌的城市书写及其现代城市意识,展示城市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发展困境和人类精神困境。论文第一章主要分析作为意象的城市景观。本章借鉴罗兰·巴特符号学和凯文·林奇城市规划学的研究思路,利用都市空间理论和建筑现象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将城市建筑和由城市建筑分割开来的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景观,分为城市街道、城市节点、城市标志物等基本单位,探讨其在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城市诗歌中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结构。密集的街道是城市空间的典型特征,也是城市人生活情态最真实的展示空间,在诗歌中,抽象的、概念化的街道往往是城市空间的符号,代表着“快速”或阻塞;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具体街道,则经由诗人的叙述成为诗人记忆的载体或情感的投射物;不断拆除的老街,则被看作城市文化的缩影。具有聚集点性质的城市广场和具有连接点性质的城市铁路、城市车站是典型的城市节点,城市广场在诗歌中的意义经历了政治话语被解构、文化价值逐渐淡漠直至成为消费和公共娱乐空间的巨大转变;城市铁路则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时间的隐喻,是城市人理想爱情的象征;具有强烈场所精神的城市车站则既是异乡人的怀乡所,也是时代更迭的发起者和孕育新生的母体象征。高楼作为城市的标志物,也是城市的独特特征之一,从象征力量、新生到象征挤压、围困并成为远古巨兽,诗人对高楼意象的书写逐渐超越现实进入想象层面。为了摆脱高楼外形带来的无形的威严和压力,诗人们或选择走向高楼的楼顶或选择借助高楼的玻璃窗或玻璃幕墙,确定自己的位置,感知城市的形态。论文第二章分析游走于城市的现代人群。本章借鉴本雅明、西美尔和罗伯特·帕克等人对城市人群角色界定的概念,结合诗人主观的生活经验、城市视野和自我认同将诗人分为城市漫游者、城市异乡人和城市边缘人三类。漫游者又可分为漂泊的沉思者、孤寂的拾垃圾者和流浪的批判者,漂泊的沉思者通过在街道中漫步,思考并达成自己与城市、城市人群的复杂关系;孤寂的拾垃圾者以波德莱尔笔下“拾垃圾者”的姿态观察城市中的人和物,收集属于自己的诗意;流浪的批判者则主动站到了城市的对立面,以与城市水火不容的姿态揭示城市发展的各种危机。异乡人包括两类,一部分能够在城市“诗意地栖居”,他们以自己原生眼光心怀热切地呈现和审视城市的别样世俗人情,对城市采取的是一种主动贴合的姿态;还有一部分,在乡村与城市间来回奔跑,他们是乡村与城市的“双重异乡者”。边缘人主要包括具有现实边缘处境的边缘人和具有“自我边缘”心态的边缘人。具有现实边缘处境的边缘人往往具有乡村的生长背景,且多半仍生活在小镇,他们通过展现城市边缘人的城市生活和生存处境,一方面表现城市的污秽与伟大、崇高与卑鄙,另一方面也完成对自我边缘身份的指认,实现自我心灵的慰藉与救赎;具有自我边缘心态的边缘人虽生活在城市,但也都有着或长或短的乡村生活经历,他们格外清楚城市中底层边缘人生活的心酸、苦涩与沉重。他们通过对城市边缘人生命状态的书写,表现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隐忧和伤痛。论文第三章分析异化的现代城市精神。本章借鉴西美尔社会学理论、弗洛姆的人性理论、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等阐述现代城市中被异化的城市精神。现代城市不断地把人群抛入新的体验、新的环境和新的人群中,当这些新的刺激使城市人感到有失去依靠的威胁,他们就会用理智对付这种威胁,这便产生了冷漠。冷漠使人与人之间形成“矜持”的人际关系;冷漠的个体又被迫进入各种关系,于是“人格面具”产生并导致人格的不断分裂;最后冷漠的现代人为了求得心理的平衡,偶尔也会真诚地袒露自己的情感,造就萍水相逢似的“陌生人的情感渗透”。冷漠对现代城市人最大的影响在于让个体饱受孤独的折磨。现实中的孤独往往具有多种面孔,精神上的孤独也有多种来源,甚至诗人们在面对孤独时也有多种方式,孤独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精神状态,它源于个体自我疏离的态度和城市化进程中实体家园(乡村)的衰退和精神家园的无处安放。此外,消费社会的兴起,现实社会中物欲不断崛起,它迫使诗人改变他们面对商品的态度,并“在物质的洪水中努力接近诗歌”。但“物”不是永恒的,现代文明的“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和变化会渐渐进入退化的流程,精神层面金钱的意义和价值也会不断坍塌,人永远无法在金钱上实现诗意的栖居。最后,身体欲望的膨胀也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病症。城市是充满情欲的,性欲成为现代社会的“头等大事”,在这里爱情已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