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说界》
上海
都市
海派文化
都市文学
摘要:
《小说界》198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创办,是新时期文学的产物。上海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地区经验,作为都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刊物也致力于地域文学的建构和对于海派风格的多样化诠释,既促进了都市文学的发展,也推动了自身的革新。本文通过“都市文学视野”这一重要线索,串联起《小说界》四十余年的办刊历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为当下文学期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第一章首先分析海派文化与都市文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小说界》的办刊定位和都市化特征。海派文化根植于吴越文化以及之后的江南文化,商业因素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其凸显出消费性、开放化、个性化等鲜明特点。海派文化凭借其先锋特质昭示了不同于农业文明的文化新样态,成为都市文化在近代的集中表现,也推动了近代以来都市文学的发展。《小说界》深受地方文化的滋养,在创刊之初便将“海派”作为办刊宗旨。海派风格也帮助刊物确立了鲜明的都市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立足于上海和成为一座“小说百花园”,既显示出《小说界》作为地方性刊物的自觉,又彰显了都市气象,具有“海纳百川、求新求变”的风格。第二章在“‘人与城’的多元互动”的框架中,考察《小说界》对都市书写的独特探索。改革开放之后,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逐渐繁荣起来,刊物敏锐地察觉到都市生活的转变,积极开设专栏,刊载相关作品,通过对“人与城”关系的多元探索,展现了新时期都市文学的丰富样态。以“上海女性系列”为代表的作品建构了底蕴深厚的历史化书写,历史感和城市的变迁不仅从人物的命运沉浮中折射出来,更从三代上海女性的不断蜕变中得以体现。“上海人一日”“上海纪事”等栏目通过普通市民笔下的纪实性书写还原真实的社会百态,既满足了市民阶层对于城市之根的寻找意愿,也使城市的文学形象更加立体丰富。以棉棉、卫慧为代表的一批“70后”女作家则选择了另一条艺术路线,她们聚焦边缘化的城市景观,关注当代都市中酒吧、舞厅等边缘场景和颓废迷茫的边缘人形象,通过欲望书写将都市文学引向了多元化。第三章主要分析刊物引领都市文学发展的三个特色栏目。面对改革开放之后的快节奏生活以及文学出版领域的长篇泛滥现象,《小说界》结合自身特点,表现出适应都市节奏的文体倾向,在大陆率先提倡微型小说,改版之后重点推介短篇小说。刊物顺应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表现出世界性的文化立场,开设“留学生文学”等栏目,将目光辐射到海外华语文学的范围,在比较的视野中确定中国都市在世界都市坐标系中的位置。从率先打出“七十年代以后”旗号到跟随文学风向推出上海“80后”作家,《小说界》在办刊过程中有过从众也有过创新,但是刊物发掘文学新人、激发都市书写的青春活力这一姿态未曾改变。第四章主要分析《小说界》的媒介策略。刊物受到以海派文化为代表的都市文化影响,善于灵活变通,利用巧妙的媒介策略来为办刊提供支撑。刊物将内部评奖与办刊实践相互配合,以独特的审美追求推动了作品的经典化和文学潮流的发展;刊物参与的“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奖”则展现了新时期上海的文学眼光,以评奖活动推动都市文学发展。此外,刊物认清自身优势及局限性,通过与“小说界文库”的书刊联动成功打造了“小说界”文学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新世纪改版之后,《小说界》进一步凸显都市格调,积极促进刊物的时尚化、年轻化、都市化,探索在文学逐渐边缘化的语境中文学期刊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