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良友》
都市文化
都市女性
文学追求
摘要: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蔚为壮观,“全国文化半边天”是其真实写照。作为一本流行刊物,《良友》是现代都市文化的衍生物,也是上海都市文化的一个载体。一方面它脱胎于上海都市文化的土壤和氛围,凝结着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它把握着时代的脉搏,追逐着时尚潮流,在涌动的多元化潮流里也力图构建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良友”式的都市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这最终都为都市文化的孕育、滋生、繁衍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良友》以精美的印刷装帧、图文并茂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高品位的内涵“在画报界开一新纪元”,使“中国画报俨然有新趋向”,同时填充了“通俗”、“有趣”、“切近人生”的意义空间。本文试图以《良友》为视角,以《良友》与上海都市文化及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题,对二三十年代上海文化形态进行透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二三十年代上海文学与文化的横向互动。\n 首先,20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资本主义化、经济的繁荣、商业的兴盛、都市社会的定型、各个都市阶层社会关系的形成、文化的多元化与西化等各个因素的并存构建了《良友》画报诞生的整体社会背景,为《良友》的创刊和发展提供必备的现代性语境;在全面资本主义化的社会语境下,都市文化的商业性转变带来了出版等文化行业经营的商业化,由此导致文化由自给自足的创作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转变,即文化的商业化。与此同时,以娱乐为要旨的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繁荣,展示了市民在日常生活层面对新的都市生活方式的需求,为《良友》提供了创刊思路。\n 其次,论文分析了《良友》对都市文化和文学的独特贡献。作为画报型杂志,《良友》一方面以独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都市景观迷离的诱惑力和都市生活方式的摩登色彩;另一方面又站在文明传播者的角度,渲泄和表达着浸润在都市文化中的人们对于都市的独特感观和现代情绪,构建着“良友”式的现代生活方式,展示着都市生活现代性之一面。论文从电影与都市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良友》对电影的追踪报道及表达手法上的模仿等,显现《良友》对于都市文化图像特质——也即现代性之一面的深刻领会;从现代女性形象的变迁和《良友》对于女性形象不遗余力的呈现和构建,揭示其对于都市文化多元化的理解——这是都市文化现代性之又一面。无论是电影,还是女性,都成为《良友》构建一种新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手段,展现出一种“良友”式的现代性。\n 再次,论文以在独特的都市文化背景下,文学期刊与画报呈现合流趋向作为论述的前提,对《良友》进行文学定位,以此厘清文学与商业之间的关系,了解文学在大众层面的传播动向。对《良友》这样的综合性商业画报来说,它的文学定位是一种策略,始终是以都市文学潮流和读者的阅读口味为坐标的,这导致《良友》由鸳鸯蝴蝶派的文学趣味转为向更具现代风格的都市新感觉派文学靠拢,最终在文学方面占领了都市时尚高地,完成了对现代都市文化的全面打造。重点论述了“左翼”思潮在《良友》的传播,分析《良友》对“左翼”态度的转变以及“左翼”在《良友》有限度的传播状况,探讨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揭示《良友》在制造娱乐和表达意识方面存在的困境。\n 最后,文章站在现代性与现代文学之关系的角度,论述《良友》作为文学文本之外的现代性研究的模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