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空间转向
西方马克思主义
空间批评
城市化
全球化
现代性
文学批评
摘要:
1960年代末期,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将空间纳入思考社会问题的框架之中,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由“空间中的生产”转变为“空间的生产”。与此同时,米歇尔·福柯也从微观层面思考了在现代社会权力、知识与空间三者间的关系,揭示了权力如何在主体建构过程中利用空间发挥作用。在这两位奠基性理论家的影响下,安东尼·吉登斯、曼纽尔·卡斯特、皮埃尔·布尔迪厄、戴维·哈维、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爱德华·索亚等理论家开始将空间作为审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重要维度。1980年代末,西方学界各学科开始发生一种从关注时间转向关注空间的话语范式转型。在此过程中,空间研究方法和视角也被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广泛接受,空间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形态迅速兴起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n 空间理论在2000年以后传入中国,并迅速在地理学、建筑学与社会学领域被接受。从2004年开始,空间理论的概念方法被引入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从空间维度研究文学问题、解读文学作品一度成为学界的热点之一,空间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形态被移植到中国当下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种移植的后果现在已初露端倪。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批评并非唯一的空间批评形态,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尚有现象学空间批评与形式论空间批评这两种批评形态,如果不区分清楚,势必出现混淆和指代不明的情况。其次,它忽略空间理论与空间批评作为一种极具实践性的批判理论在其原初语境中的实践性特征,使中国的空间批评如入无物之阵,陷入一种纯理论的虚无之中。第三,它忽视了在西方空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理论在文学研究领域内衍生的批评形态,而且其本身也作为空间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促进了“空间转向”这一学术范式转型。最后,它没有注意到空间批评作为一种批评形态在西方学界自有其学术传统,早在列斐伏尔、福柯开始思考空间问题之前,本雅明已经从城市对文学的影响角度开始空间批评实践。\n 本文的思考从上述空间批评理论与实践断裂之处开始,试图重新勾勒空间批评这一批评形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史中的演变谱系。同时,本文力求通过对本雅明、威廉斯、詹姆逊与哈维等四位批评家的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的剖析,探寻隐藏在这一批评传统的不同呈现形态下的深层线索,重新图绘空间批评这一追求政治与美学融合以发挥社会批判功能的批评传统的空间地图。\n 本文的研究按照历时性顺序展开,全文总体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n 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本文选题的研究对象、范围、必要性与可能性。首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学批评实践与乌托邦蕴涵等三个层面的共性与差异性出发论述本文缘何选择本雅明、威廉斯、詹姆逊和哈维等四位理论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次概述本选题的国内研究现状,从其断裂之处与碎片化特征入手说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前提与理论起点。最后阐述本文的思考在当下城市化与全球化语境中的实践意义与全文的逻辑架构。\n 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总共由五章构成。本论文主体从逻辑上分成三个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板块。第一章单独作为第一板块,概述本文写作的整体思想语境--“空间转向”何以发生,以及20世纪西方三种空间批评话语范式,阐明作为一种独特批评模式的空间批评既受到“空间转向”的影响,但同时又是“空间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间性关系,并试图进一步确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批评的理论坐标。第一节阐述空间转向这一学术界话语范式转型得以发生的历史语境与思想根源,说明空间理论是特定历史境遇中在多种思想传统的合力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实践性特征的理论话语。第二节概述20世纪现象学空间批评、形式论空间批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批评等三种不同的空间批评话语的兴起与代表性理论家,展示其理论旨趣与实践的差异性,以确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批评的理论坐标。\n 论文主体的第二板块由第二章与第三章构成,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本雅明与威廉斯通过对文学的空间解读如何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本身的批判。\n 第二章阐述本雅明的空间观及其从19世纪巴黎城市空间出发,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空间解读。第一节从本雅明本人独特的城市体验、超现实主义理论与实践对他的启迪以及他本人试图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与犹太神秘主义相融合的美学追求等三个方面论述本雅明缘何开始空间思考。第二节通过对“辩证意象”与“文学蒙太奇”这两个轴心概念的阐述,说明本雅明如何试图通过空间思考达到一种总体性救赎。第三节论述本雅明如何通过对波德莱尔的作品中的“游荡者”与“人群”等城市意象的空间解读来阐明19世纪巴黎的现代性,实现对现代城市中资本主义商品化带给人的异化的批判。\n 第三章论述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及其对英国文学的空间批评。第一节主要从其观点如何形成,文化唯物主义对文化的三种区分与“情感结构”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等问题论述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