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香港文学
城市文学
本土意识
身份认同
摘要:
香港特殊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使香港社会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华语地区的独特文化景观。较少意识形态的制约使香港文学能够自由独立地发展,华洋杂处、中西交汇,殖民文化和传统观念的不断交融、碰撞也形成了香港文学的独特性。香港文学的发展与香港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是同步的。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城市文学的兴发,到七八十年代香港文学的繁荣,虽然香港文学的发展有着华语文学的共性,但是香港社会的特殊性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环境也使香港文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学形态。
本论文通过对香港城市文学发展历史的回顾及现状的研究,以不同时期香港城市文学所展现的主体意识为线索,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分析了香港文学在城市化的不同时期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与批判。从本土意识的生发、本土文化的形成到文化身份的迷思以及个性创作的张扬和实践等方面研究了香港城市文学主体意识的演变,并尝试从中归纳出香港城市文学形态的独特面貌。在对香港城市文学发展脉络描述的基础上,认识并探讨城市化进程中香港文学的特色及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惑,尝试寻找香港文学走出困境的可能。
在与商业文化角力的过程中,香港文学充分展现了物质社会中文学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切观照。从对商业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到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和本土意识的觉醒和实践,再到非殖化意识的形成和个性创作的不懈追求,香港文学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社会的深度挖掘成为香港文学的亮点。香港特殊的殖民地身份,使香港文学在反映城市文化的同时,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本土意识的生发也成为贯穿香港城市文学的主题,因此也成为香港文学的重要标志。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香港作家在追求文学主体价值和艺术表现创新上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反映城市、社会、人生和人性的各个方面,使香港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轨迹。在内地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研究香港城市文学的发展特性对我们研究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学与商业文化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和大陆、台湾文学相比,香港文学虽然有着自由发展的空间,但由于文化体制上对文学创作缺乏支持,商业市场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以及粤方言和英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等诸多因素,都使香港文学的发展面临更多挑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香港文学有被边缘化的趋势,逐渐退出文化主流位置。然而,由于香港文学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年来香港文学雅俗并举、方言与国语文学并存的特殊文学形态也使香港文学所面临的重重困境具有了更加典型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香港文学的发展历程正是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认识并探讨香港文学所面临的挑战对找寻城市化进程中文学的出路无疑有着一定的前瞻价值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