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战时桂林
文学书写
城市形象
城市想象
摘要:
1938年武汉、广州失守,大批知识精英和文化名人汇聚桂林,他们在这里生活,置身于山水城的美丽幻境之中。随着战争的推进,1944年日军进攻桂林,不少人被迫离开桂林。他们在作品中留下了大量关于桂林的体验与想象,建构了一个丰富的“文学桂林”。本论文紧扣战时语境,在梳理桂林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桂林的文化形象,通过文本细读,围绕“人们的审美体验”与“文学中的桂林”两个问题考察作家与桂林之间的精神关联,并具体探讨战时桂林的城市形象、人们战时的生存体验、桂林书写背后所蕴含的城与人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第一章诗意桂林:于山水城市间漫游。桂林自古以来就以奇山异水而闻名天下,绵绵不绝雄奇秀丽的山和水,微雨月夜中的烟云弥漫、群峰忽现,千峰环立,一水抱城的独特景观征服了无数战时旅桂者。他们一度徜徉在桂林的山水之中,对桂林的书写充满了诗意。人们对桂林的诗意描写具体表现在:离奇怪诞的群山、清澈透底的滩水、月夜微雨下的世外桃源。除此之外,因民众流亡所形成的繁华的都市景观也常被提及,热闹的市场、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都展现出文学桂林中闲适的一面。
第二章烽火桂林:乱世中的暂息之地。随着战事的推进,人们不再以普通游客的身份书写桂林,而是以旅居者的心态体验、感悟与自己逐渐建立起密切关系的桂林。在他们眼中,桂林不仅仅是一座饱经磨难的美丽小城,更是国家受难的缩影。与此同时,颠沛流离的旅居生活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更加激发起他们对故园的怀念,文字中笼罩着挥之不去的惶惑和感伤。避难之所、战斗之地以及废墟僻野等由是成为战时桂林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感伤桂林:告别与怀念交织成的悲怆终章。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桂林受奢靡之风侵扰,失去了往日的质朴与宁静。湘桂大撤退期间,不少人选择离开桂林,苦难的历程中桂林给予他们的温暖与庇护成为其难忘的眷恋,桂林的一切都牵扯着他们的心,桂林由是成为他们心目中难以忘怀的精神家园。他们通过回忆记录下在桂林的城市体验、离别愁绪与战斗经历。这些存留于个人记忆中的桂林形象更能体现人与城之间的密切关联。
余论部分。探究桂林形象背后所蕴含的城市想象的方式。时代心理、文化变迁和政治动向左右作家想象城市的方式。不少旅桂作家在南迁桂林前早已在武汉、长沙、香港等多个城市流转,他们对桂林的依赖只是暂时的,甚至不少作家在旅桂期间多次辗转于桂林与其他城市之间。他们在桂林的目的就是等待战争胜利,离开桂林。尽管桂林的抗战气氛城市文化感染着他们,但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类似于张爱玲的上海、老舍的北平这样的城市书写。人们以客体的身份入住城市,以城市互关的视角打量城市,以驿站式的笔调描摹城市。这种流亡境遇在战争的背景下构成了“被迫接受离开回忆”的独特城市想象模式,这种想象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也更能如实地反映出书写者的文化与情感诉求,我们可以据此获得一种新的了解城市和文学关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