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声音景观
城市建构
伦敦
狄更斯
媒介
摘要:
本文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探究“声音景观”与现代城市建构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声音景观一方面处于“声音转向”与“空间转向”的交汇点(cross),另一方面又在可见不可见之间,具备典型的媒介属性。综合考虑,研究将声音景观视为媒介进行研究。
本文以四章的书写来铺展和分析解决问题。首先,对“声音景观”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做出历时性梳理,明确“声音景观”在本文研究中的核心指向为:人类主体对声音景观的创造,以及声音景观形塑人类主体及社会这一双向转化过程。在该过程中,“声音景观”的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得以凸显,而这两个特性恰恰是不可见的被遮蔽的媒介物所具备且表征出来的,因此,声音景观在本文中实质是作为媒介被研究的。
其次,本文对选择狄更斯进行研究的典型性、合理性与合目的性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取了狄更斯描写城市的文本之旅中最典型的市井之声、机械之声以及自然之声三种声音景观,并论述了这三种声音景观的媒介逻辑以及对城市构建的影响。
再次,本文结合详实的城市史资料,认为声音景观与伦敦城市的建构过程呈现塑造与规训的关系。即:人类创造声音景观,同时又在城市建构中被声音景观的建构。
最后,本文将个案分析推向一般性结论。声音景观与城市空间均是人类的容身之所。前者,是关涉人类主体感官经验的环境,后者,是承载人类文明的客体空间。二者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融为一体、无法分割、永不消逝。从人类主体的视角出发,未来的声音景观作为我们所改造的客体将在城市规划(另一客体)中进行充分、合理的考量,从文化、生产等多种方面对声音景观进行多维表达。这一过程中,人类主体深涉其中,也会受到来自声音景观的形塑与影响。
我们常常倾向于将声音所传递的、承载的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却忽视了声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的环境存在对人类感官的作用。而现代城市建构不乏人类生存环境与“声音景观”这一涉身感官结合而成的遗存,我们也意识到那些消逝的声音与仍然存在我们周围的容纳声音之所,让我们身处城市空间依旧可以追溯到时间途程的另一端,知觉过去,感知当下,想象未来,以具身之名发现现代城市巨轮隐藏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