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流行特征
变异毒株
重症
复阳
摘要:
研究目的描述我国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新冠肺炎的流行情况,结合新冠病毒主要毒株感染情况分析两个阶段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新冠病毒变异株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以扬州市德尔塔(Delta)疫情为例,分析感染Delta变异株确诊患者的流行特征,探讨新冠肺炎发生重症和出院后复阳的危险因素,为新冠肺炎患者管理、救治和出院随访监测提供证据。研究方法1.收集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阶段中本土确诊病例信息和全链条防控“动态清零”阶段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情况及相关信息,描述疫情发生的时间分布、时空关系变化及传播关系。对于定量资料,用x±SD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进行两组间均数比较;定性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2.对扬州市感染Delta变异株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三间分布、临床特征进行描述,将治疗期间出现过重症特征的病例作为重症病例,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间存在差异的因素,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风险因素。3.对扬州市新冠肺炎康复出院患者随访4个月,收集随访期间复阳患者的复阳时间、复阳频次等信息,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探讨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复阳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全国共19个省(市、自治区)报道发现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确诊病例中位年龄为46(31,59)岁,临床分型主要为轻型(23.1%)和普通型(72.3%)。重症患者中位年龄为75(64,85)岁大于非重症患者44(31,57)岁,重症患者中无业/退休人群的比例(63.3%)高于非重症患者(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地首发病例大多从事冷链/货运相关职业(41.4%),多由医院核酸检测(51.7%)和重点人群定期检测(41.4%)中发现。2.自2021年5月我国首次发生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疫情至2022年2月28日,国内除港澳台地区,共30个省(市、自治区)报告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病例,发生Delta本土疫情81起。发生Omicron本土疫情30起,涉及22省(市、自治区,含建设兵团)。疫情地区主要为边境口岸或入境人员较多的城市,疫情主要在冬季(62.6%)和夏季(20.2%)发生。与野生株感染疫情相比,变异株感染疫情呈现出确诊病例数增多、传播速度更快、疫情外溢风险增高、疫情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Delta变异株感染疫情的中位确诊病例数为167(89,299)例多于野生株感染疫情38(13.5,87)例,Delta变异株感染疫情的中位持续时间为24(20,34)天长于野生株感染疫情16(13,22.5)天,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扬州市疫情为典型的德尔塔变异株感染所致新冠疫情。患者临床分型主要以轻型(18.4%)和普通型(78.2%)为主,各年龄段普遍易感。出院后随访4个月,发生复阳患者160例,复阳率为28.8%。重症危险因素研究发现,男性(OR:5.389,95%CI:1.435-20.230,P<0.05)、年龄≥65岁(OR:23.159,95%CI:2.815-190.510,P<0.01)、未接种疫苗(OR:9.680,95%CI:1.163-80.538,P<0.05)为发生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后复阳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初始病毒核酸Ct值≥25(HR:1.606;95%CI:1.085-2.378;P<0.05)是复阳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对新冠病毒普遍易感。重症患者的年龄较大,无业/退休人群占比较大,提示需要社区加强对无业/退休人群的疫情防控教育。各地首发病例从事冷链/货运工作较多,提示应加强进口产品的消毒检疫工作以及重点人群的健康检测。2.变异株感染疫情在国内多地均有病例报告,且具有传播链条多、波及范围广、各时间段均有发生、疫情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疫情地区主要为边境口岸城市或入境人员较多、人员流动性较强的城市,需要加强边境口岸或拥有国际机场地区的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我国疫情呈现明显冬季高发的特点,提示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具有季节性。Delta变异株感染疫情的确诊病例数多于野生株,且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提示Delta变异株具有更高的传染性。3.扬州本轮疫情共确诊570例,重症病例19例,出院后发生复阳病例160例。研究发现性别为男性、年龄≥65岁、未接种疫苗为重症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老年人更易发展为重症,应加强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工作。初始病毒核酸Ct值≥25是复阳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患者可能较易于被检测到阳性,可作为制定出院患者随访监测方案制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