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碎片化”参与
整体性视角
合作机制
摘要:
2019年末,全国陷入了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困境之中。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们通过发挥专业优势,为居民提供情绪疏导、心理支持、困难帮扶等服务。值得肯定的是,社会工作在此“全民抗疫”国家战略部署中被纳入专业服务力量队列,一方面说明社会工作在前期抗疫工作中的积极参与和专业贡献得以显见并得到政府的认可,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工作在当前和今后的抗疫工作中将有更广阔的行动空间和更艰巨的专业任务。那么,在参与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社工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应以什么样的工作视角进行工作?应建立怎样的合作应急机制?应以何种力量助力社工机构整合资源促进合作?本研究试图以W市R社区内W、L、S机构参与疫情防疫工作为个案来回答这些问题。新冠疫情属于公共卫生危机,对之的应对与公共危机管理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指出,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危机的应对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全面整合性的危机管理体系,以保证多方参与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新冠疫情的应对亦然。本研究以此为起点,试图立足于社会工作者和机构,通过梳理危机应对的应然性要求和他们实然参与方式间的差距,凸显出社会工作在参与疫情防控这类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不足和面临的困境,并对此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文章由此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旨在交代该研究的缘起、分析思路、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论述了疫情防控时期民众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炼出公共突发事件中民众问题的个体集中爆发和群体问题的综合爆发的特征。据此分析出在非常态下解决民众问题的视角应为整体性、统一性的视角。第三部分聚焦于实际中的社工机构的工作状况。总体上社工在非常态时期工作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具体表现在,社工工作者的“散化”,社工机构行事的“单行”现象,以及机构间合作工作的工作环“不闭合”现象。关注于上述实际问题背后的原因,分为常态时期和非常态时期进行论述,常态下社工机构行事遵循事本主义,有存在竞争关系、价值和利益冲突;非常态下,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急机制呈“碎片化”;社工机构直接将常态下的工作模式嫁接到非常态下;社工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尚不足;民众对于抗疫力量的期待存在着差异。第四部分结合社工参与疫情防控时的工作不足之处及其背后原因,从枢纽平台建设、能力提升、制度提升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本文第五部分的主要内容为结语,在这一部分中负责总结全文,同时指出并反思了本文中存在的部分缺陷,并提出对于未来的期望。常态下社工机构的工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常态之下应对的方法嫁接到非常态下,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新旧不足叠加导致社工参与疫情防控问题颇多。本文最终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首先提升社工自身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和与其他机构协商、合作的能力。进而建立枢纽性的社会组织,整合场域内的可用资源,引导社工机构形成拥有良好互动的合作机制,并进行管理。最后完善制度,将社会工作纳入整体性治理体系之中,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协商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