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稻谷
混流干燥
遗传算法
BP预测模型
摘要:
作为全球近半数人口的主要能量来源,稻谷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农业格局中,持续保持核心粮作物的地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超过六成居民的日常膳食结构以稻谷制品为主体。保障稻谷供给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环节。稻谷干燥为农业生产活动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刚收获的水稻水分较大,需要及时进行烘干以避免稻谷腐烂变质。
稻谷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变化为多个动力学参数共同影响,其特征表现为非线性变化。BP神经网络模型(Back Propagation,BP)通过误差反向传播机制实现梯度下降,实现对复杂非线性函数的拟合以及模式识别任务,故神经网络处理分类回归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优点。但是,传统神经网络受限于梯度消失问题,致使模型的损失函数易陷入局部最小值、次优收敛率,训练持续时间过长等问题,致使其难以对稻谷干燥进程中的含水率变化做出精准预测。此类问题的存在会间接影响稻谷后续环节,其中包括采购、仓储、物流及精深加工等关键节点,最终导致经济损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稻谷混流干燥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及进行台架试验,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试验与响应面法相结合,分析影响稻谷出机含水率的主要因素,使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随即构建结构为3-10-1的GA-BP稻谷含水率预测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预测模型进行仿真结果分析,结果满足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稻谷干燥过程基础理论与建立数学模型
本研究基于传热传质耦合机制与水分迁移动力学理论,构建稻谷干燥过程多场耦合数学模型。以深床混流干燥排粮区段为研究对象,采用Page方程对干燥过程进行数值拟合。通过数据回归分析,建立热风温度、风速与初始含水率多元回归方程,经过显著性检验与方差分析,确认三者作为主导性影响因素对稻谷含水率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
(2)搭建稻谷混流试验台及试验研究
本研究对稻谷双向通风混流干燥机结构及工艺特性进行分析,完成稻谷混流干燥过程中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与搭建。以西门子SIMATIC系列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控制模块,搭配TIA Portal V17软件完成程序编写,使用MCGS组态软件实现人机交互界面,以稻谷混流干燥过程中温、湿度、风速等关键参数作为数据采集对象。通过系统调试及性能评估,保障控制系统可以高效稳定运行。开展稻谷干燥试验,采用正交旋转试验,对热风温度、风速及稻谷初始含水率等关键因素开展响应面分析,根据结果显示,热风温度、风速、初始含水率均为显著因素。
(3)设计建立GA-BP预测模型与结果分析
由上述研究采集的试验数据对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训练与分析,根据训练结果使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以增加预测模型的精准度、泛化能力、收敛速度。进而构建出稻谷干燥过程中稻谷含水率变化预测模型。最终确定神经网络结构为3-10-1。在进行模型训练时,经优化后的预测模型在第15次迭代时达到最优性能,最小均方根误差为0.62184×10-3,得到最优的Matlab仿真试验设置参数。根据结果显示,迭代至200代时,模型的各项参数不再出现显著波动,整体状态趋向于稳定,适应度值达到0.195×10-1。经过遗传算法优化后的预测模型决定系数为0.98,较传统模型提高5%;均方根误差为0.9×10-2,降低17%。算法优化效果显著,模型预测精度符合实际生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