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挥发氨
半导体传感器阵列
传感器融合
氨气检测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
摘要:
农田挥发氨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还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危及生命。传统电化学法、密闭室抽气法和光学法等挥发氨检测方法存在受环境温湿度变化干扰大和无法低成本地获得瞬态挥发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导体传感器阵列方法研制开发农田挥发氨实时快速检测系统,研制开发具有成本低、田间部署便捷、支持数据实时传输与采集,并具备较强可扩展性的检测装备。半导体传感器阵列农田挥发氨检测系统为绿色农业发展快速了解挥发氨的量提供了科学数据,对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传感器阵列采集电路与气体检测腔体一体化设计。集成5种不同型号9个半导体传感器,包括MQ系列、TGS系列、Grove多气体传感器及BME688环境温湿度传感器,通过数据融合提升半导体传感器阵列对挥发氨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传感器阵列与气体检测腔体一体化设计减少了挥发氨气体检测装备的体积。该检测系统采用ESP32-S3作为控制核心,提供了丰富外设资源和更快的计算能力,配备RS485通信模块,结合free RTOS任务管理机制支持远距离数据传输。
(2)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挥发氨检测腔体优化设计。论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对NS方程与湍流模型进行气体检测腔体的仿真分析和优化。优化的气体检测腔体采用缓冲结构和扩散板,有效消除了气流死角和湍流影响,提高了气流均匀性和气体传感器对挥发氨的覆盖度,挥发氨气流粒子最长轨迹达200 mm,气体更新速度最快可达30 s。
(3)挥发氨检测传感器阵列响应试验及分析。精确制备0.1 ppm、1 ppm及1-10 ppm范围内共12种不同浓度氨气用于试验验证,实验表明,在3 min数据采集过程中,聚酰亚胺膜(Polyimide,PI)加热器可有效维持气体检测腔体温度波动不超过1℃。对气体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分析,针对10 ppm和50 ppm浓度的氨气、乙醇及其混合气体进行特征提取,主成分1(PC1)贡献率达85.72%,主成分2(PC2)贡献率为10.25%,二者累计贡献率达95.97%,表明气体传感器阵列可有效区分不同种类气体。论文结合SVM、KNN和PCA算法进行传感器暂态响应分类分析,在稳态阶段,PCA、KNN和SVM分类效果优异,其中SVM与KNN的分类准确率均达100%。在暂态阶段,PCA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最高达95.25%,KNN和SVM的验证集平均准确率分别为69.40%和68.74%。论文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进行气体分类任务。针对10 ppm和50 ppm浓度的氨气、乙醇及其混合气体,SVM模型测试表明,使用三次多项式核函数可获得最高分类准确率98.5%。采用ANN模型用于氨气浓度分类,分类准确率最高可达99.6%。
(4)农田环境下的田间挥发氨检测试验。基于前述训练完成的SVM和ANN模型,开展田间试验,验证检测系统在实际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启用PI加热器,腔体温度加热后仅需15分钟即可稳定在工作温度。在农田四个不同区块分别施加5 g、10 g、15 g和20 g尿素,并进行三组重复测试,每组检测5次。试验中,SV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检测系统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22.22%之间,施肥量与挥发性氨气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2=0.97392。结合ANN模型,监测农田施肥后24 h内的挥发氨气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施肥浇水后氨气浓度迅速达4 ppm,随后趋于平稳。最高浓度达6 ppm。氨气浓度变化趋势与温度变化高度一致,验证了温度对农田挥发氨的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