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环境经济模型
台风减灾因素
滨海湿地
堤坝
水田
摘要:
海岸带地区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台风灾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中国海岸带地区常年遭遇台风袭击,给沿海省份带来巨大的生命损失和财产损失。滨海湿地及其植被是抵御台风袭击的天然屏障,通过降低台风风速、削减台风浪高、降低台风期间洪水的水位和流速,滨海湿地及其植被可以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害,从而发挥重要的台风防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但是随着人类对滨海湿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我国滨海湿地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堤坝是世界各国沿海地区抵御台风袭击的重要基础设施,几十年来,中国主要依靠堤坝来抵御沿海地区台风的袭击,但是关于堤坝的台风防护服务的经济价值评估研究较少。中国的水田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水田作为最大的人工湿地,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粮食,还提供了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然而,水田是否像自然湿地一样具有防台风的生态功能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基于1989-2018年袭击中国沿海地区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138场台风数据,综合利用环境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地理学,借助Arc GIS和EViews软件,建立了评估滨海湿地、堤坝和水田的台风防护价值的环境经济模型,并基于环境经济模型的结果,量化了每单位面积的滨海湿地、堤坝和水田的台风防护价值。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海洋灾害公报》统计1989-2018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台风事件,研究了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空间尺度上:在中国沿海省份中,广东省和福建省是遭受台风袭击最多和直接经济损失最多的省份,近90%的台风在南方沿海省份登陆。时间尺度上:将1989-2018年分为3个10年进行研究,发现台风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房屋倒塌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数据都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少,但是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台风数量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多,强度也逐渐增强。(2)论文构建了评估滨海湿地、堤坝和水田的环境经济模型,证明了滨海湿地、堤坝和水田在抵御台风灾害方面发挥显著的积极作用,可以减少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且基于环境经济模型的结果,评估了滨海湿地、堤坝和水田的台风防护服务边际价值,滨海湿地的台风防护服务的边际价值在4.89万元每平方千米到345942万元每平方千米之间,平均价值为12064万元每平方千米,中位值为1460万元每平方千米。堤坝的台风防护服务的边际价值在2万元每千米到12505万元每千米之间,平均价值为975万元每千米,中位值为461万元每千米。水田的台风防护服务的边际价值在0.382万元每平方千米到5862万元每平方千米之间,平均价值为93.78万元每平方千米,中位值为13.3万元每平方千米。(3)论文构建了综合评估台风减灾因素的环境经济模型,将滨海湿地、堤坝和水田三个因素同时放在一个环境经济模型中,滨海湿地和水田仍然发挥显著的积极作用,堤坝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证实在综合评估模型中,滨海湿地和水田的存在仍然可以减少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全中国尺度,长时间序列,从环境经济模型的角度评估了台风带中滨海湿地、堤坝和水田的台风防护服务价值。本文量化了滨海湿地和堤坝的台风防护服务的边际价值,并基于环境经济模型证实水田作为人工湿地,可以减少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沿海地区制定台风防护措施提供决策支撑,有利于海岸带地区提出更加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台风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