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经济增长
地区经济
经济模型
收敛性分析
政策扶持
摘要: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转型与经济快速增长,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运用收敛性分析工具研究中国地区差距形成与发展的文献不断涌现,但鲜有针对地区经济收敛性阶段性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经济转型这一独特背景出发,在把握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收敛性形成机理并运用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中国地区差距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提供理论上的解释。\n 通过多种收敛性实证检验方法,本文考察了1978-2006年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动态特征:第一,总体上并不存在收敛,但在1990年代早期之前存在阶段性收敛。第二,东部与西部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但东部的俱乐部收敛趋势在1990年代中后期趋于弱化。第三,影响条件收敛性的主要因素在改革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第四,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对地区收敛性存在影响。针对上述动态特征,本文通过以下方法分析其主要机理:\n 首先,从中国正在进行的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这样的双重转型特征出发,建立一个两个产业三个部门的经济模型,形成研究双重转型经济收敛性的基本分析框架,根据这一框架分析双重转型经济收敛与发散的基本机理。研究表明,双重转型速度影响经济的收敛性特征,20世纪90年代前期由于双重转型速度相对不快,经济处于收敛过程之中;而从1990年代开始,由于双重转型速度加快,经济出现报酬递增的可能性加大,经济处于发散过程之中。从长期来看,双重转型经济的收敛性会呈现出先收敛、后发散、再收敛的倒N型动态特征。\n 第二,将政府引入双重转型经济收敛性分析框架。基于政府在推动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政府转型模式的分析,提出最小政府规模的概念,并基于这一概念研究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进而分析俱乐部收敛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由于中国各级政府转型的特殊性,地方政府行为会受到最小政府规模的约束,经济增长呈现非线性特征,进而表现出阶段性俱乐部收敛特征。1990年代中期之前,受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东部与西部地区尽管处于相同的过渡增长路径,但因稳态指标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收敛俱乐部;1990年代中期后,随着东部地区内部省份相继突破发展“门槛”、跳跃到具有较高增长速度的过渡增长路径后,内部存在的俱乐部收敛特征逐渐消失,而西部地区仍然受到最小政府规模的约束,其俱乐部收敛的特征进一步强化。实证检验发现,人均GDP2500元构成了由较低增长速度的过渡增长路径跳跃到较高增长速度的过渡增长路径的“门槛”。\n 第三,从中国经济投资驱动型增长特征明显出发,将体现型技术进步引入双重转型经济收敛性分析框架,分析其对地区收敛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改革以来体现型技术进步在总量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于中性技术进步明显增强,投资率与FDI的差异会通过体现型技术进步这一机制对双重转型经济的地区收敛性产生影响,强化已有的发散趋势。经验数据证实了这一机制的存在。\n 基于上述的机理分析,本文认为,198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早期所出现的绝对收敛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的双重转型速度相对不快,同时大部分省份在这一阶段仍然受到最小政府规模的约束,体现型技术进步对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1990年代之后所出现的明显发散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990年代中国双重转型速度明显加快,东部省份相继突破发展“门槛”,中央的斜倾发展政策使东部地区得到更多的投资和FDI流入,提高了这些地区的体现型技术进步速度,几方面的因素产生“共振”,导致了地区差距在这一时期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n 本文预期未来的地区差距将有可能出现区域间差距缩小与区域内部差距扩大并存的趋势,所以推进地区统筹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未来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序控制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积极引导与鼓励发达地区实施产业转移、继续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快政府转型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作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