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四川省
摘要:
城市化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深刻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过程,进而影响了生态系统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大量的研究理清了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s,ESV)之间的关系,但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与ESV的阶段特征、具体空间关系以及是否存在溢出效应等仍然不十分清楚。四川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省份,是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居于全国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区位。了解和掌握四川省城市化对ESV的影响机制,对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维护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四川省183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净初级生产力、降水和土壤保持时空调节因子对当量进行动态修正,进而定量估算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次,借助熵值法从人口、经济和土地三个维度构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衡量了四川省人口、经济、土地和综合城市化水平;再利用GIS空间分析对城市化与ESV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最后,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 Regression,GTWR)和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揭示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时空分异规律和溢出效应,并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针对性建议。研究表明:(1)四川省ESV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2000—2018年整体下降2064.64×10~8元,尤以森林、草地、农田和水域价值降低最明显,分别减少了1204.45×10~8元、195.48×10~8元、408.30×10~8元和274.34×10~8元。从服务类型来看,水文和气候调节服务降低幅度最大,分别减少了719.99×10~8元和396.29×10~8元。除此之外,除了荒漠和湿地,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提供的主要服务类型的价值减少明显,如森林和草地提供的气候调节服务分别下降了19.49×10~4元/km2和2.77×10~4元/km2。从空间来看,总ESV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特征,单位面积ESV呈现西低东高的特征,四川东部地区ESV的减损明显强于西部地区。(2)四川省东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且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从不同类型城市化来看,2018年,人口、经济、土地和综合城市化在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县域分别占所有县域的65.57%、91.80%、53.55%和87.43%,相比2000年增加了54.64%、88.52%、32.24%和63.39%,其中人口和经济城市化的发展明显快于土地城市化。综合城市化与其他类型城市化在不同年份、不同区域也表现出特征上的差异。(3)县域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Moran's I指数基本大于0.5,P值均小于0.001,Z值均大于临界值1.96,两者存在明显的集聚性以及强烈的时空分异特征,尤以四川省东部和西部的县域特征分异突出。(4)城市化对ESV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影响,即不同研究年份各县域城市化对ESV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向具有差异性。不同维度城市化与综合城市化对ESV的影响也具有差异性,其中土地和综合城市化的负拟合系数县域占比高于80%,对ESV产生持续强烈的负作用。人口城市化自2010年开始从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2018年经济城市化从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从空间上看,四川东部地区城市化对ESV的负影响显著强于西部地区。(5)整个研究期,各县域人口、经济、土地城市化对本县域ESV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直接效应值分别为-0.67、-0.64和-1.59,土地城市化的影响力显著大于人口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间接效应P值均大于0.1,城市化对周边县域的影响不十分显著。土地城市化的间接效应值为-11.40且P小于0.01,其对ESV存在明显的溢出作用,意味着本县域土地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会抑制本县域ESV的发展,也会对邻近县域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