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碳排放
机制分析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摘要: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严重影响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对我国实现经济低碳转型形成严峻挑战。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可能引致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方向倾斜,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从而提高碳排放强度,使经济低碳转型面临严峻挑战。现有文献侧重基于省域和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缺乏在县域尺度下探讨其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由此,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对碳排放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政策涵义,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利用2000—2017年全国1728个县的城乡收入差距、碳排放量及其他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面板数据,运用Arc GIS和全局空间自相关方法厘定城乡收入差距和碳排放的时空变化与特征,在理论研究假说的基础上,依据STIRPAT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对碳排放的影响和揭示作用机理,在替换空间权重矩阵、系统GMM方法下展开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如下:
研究表明:(1)城乡收入差距和碳排放的时空变化显著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2000年的3.67持续上升到2003年的3.82,再回落到2018年的2.43,高值区集中在新疆西部地区以及青海和云贵川部分地区。县域人均碳排放量从2.34 t/人上升至8.25 t/人,总体增长率高达252.56%,在空间分布上呈北高南低的特征。(2)城乡收入差距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这表明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共赢。(3)异质性结果表明,相较于东北和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碳减排效果更为明显。(4)从影响机制来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能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进而减少碳排放量。
基于此,研究结论蕴含相应政策启示:(1)深化城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和经济低碳转型的“双赢”局面。(2)碳减排政策制定要坚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对于中西部地区,宜充分发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碳减排效果,增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及环境规制强度提升等途径来减缓碳排放的优势;对于东北和东部地区,应继续鼓励低碳排放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并推动清洁能源的采用。(3)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强城乡地区间技术创新的交流和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技术支持,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借助技术创新实现碳减排。(4)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鼓励农村地区发展新型产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减少碳排放。(5)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推动农村居民在环境政策制定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实现可持续发展。